Page 174 - 慶賀李興才教授百歲誕辰
P. 174
慶 慶 壽 壽 賀 賀 文 文 — — 與 李 興 才 教 授 的 接 觸 、交 流 與 感 悟 授見面並得到深談的機會。後來才知道, 本次研討會不但得到印刷傳播興才文教 基 金 會 的 資 助,而 且 李 教 授 還 親 自 協 調 和安排會議期間的參觀和訪問。李教授 給我和代表團各位留下了德高望重但為人 謙和的深刻印象。 李教授不但是中國印刷博物館建設 臺 灣 捐 款 的 發 起 者 和 組 織 者,而 且 還 參 與 了 博 物 館 籌 備、奠 基、落 成 等 重 要 環 節 和 活 動,持 續 參 加了此 後 舉 辦 的 印 刷 史學的研究和研討活動,對弘揚中華印 刷 文 明 和 發 展 傾 注了滿 腔 的 熱 情。後 來 才知道,中國印刷博物館 “ 源頭館 ” 的 設 立 應 該 是 採 納 了李 教 授 的 專 業 意 見 和 建 議 的 結 果。印 刷 源 頭 館 與 後 面 的 現 代 印 刷 術 和 產 業 發 展 的 展 呈 一 脈 相 承,形 成了中國印刷博物館的展呈軸線,揭示了 印 刷 術 在 中 國 的 形 成、 發 明 和 發 展 是 源 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和 必然,是岩刻岩畫以及陶器、金屬器皿、 甲骨 銘 文 和 簡 牘 等 遠 古 記 錄 或 傳 播 形 態 進步和演變的結果,而不是歷史長河中 的 “ 孤品 ” 或 “ 突發事件 ”。 李教授提出的 “ 大印刷觀 ” 在大陸 也 受 到 廣 泛 的 認 同 和 採 納,在 很 多 印 刷 行業發展的規劃、檔和研討會中的出現 頻 率 也 很 高。大 印 刷 觀 強 調 印 刷 術 及 其 應用領域的廣泛性和多元性,並不局限 在印刷某一分支,如,印書或出版物印刷, 符合印刷多學科交叉和技術綜合應用的 特點。我對印刷的認識也與此 “ 不謀而 合 ”,自吹自擂一點有些 “ 英雄所見略同 ” 的感覺。 拋開印刷傳統應用領域,如、出版物 印刷、包裝裝潢印刷、廣告、招貼等具 有 的 文 化 和 傳 媒 色 彩,從 本 質 看,印 刷 155 是一個將微米甚至納米尺度的微小功 能單元及其排列組合在適當載體或空間 進 行 大 面 積、精 准 擺 放 的 過 程。當 這 種 微小功能單元及其排列組合和空間擺 放 是以視覺化(Visualization)或供 人 類 視 覺 感 知 和 評 判 為 目 的 時,就 產 生 了我們熟悉的印刷傳媒 (Printing for Communication),包括出版物、包裝 裝 潢、標 籤、廣 告、招 貼、有 假 證 券、安 全 等 印 刷 門 類,對 應 的 功 能 單 元 及 其 排 列 組 合 就 是 我 們 熟 悉 的 圖 元 和 網 點;當 是以圖形化(Patterning)或構建某種 功 能 的 空 間 結 構 或 器 件 為 目 的 時,對 應 的 印 刷 就 是 我 們 或 許 還 不太 熟 悉 的 印 刷 製造(Printing for Fabrication),覆 蓋 功 能 印 刷、印 刷 電 路(包 括 超 大 型 積 體 電 路 , 如 , 納 米 壓 印 )、 印 刷 電 子 、 生 物列印(包括器官修復、器官再造等等)、 3D 列印等領域。現在看來,這或許是對 李教授提出的大印刷觀在更大緯度上的 一種拓展和描述。 這樣一個觀點在我擔任國際標準 組織印刷技術委員會(ISO/TC-130) 主席期間(2014~2020)主持對該委員 會專業領域(Committee Scope)全 面修改和更新時也得到充分體現和委 員會專家的普遍認可。新的專業領域 的主體部分實際上包含了對印刷的認 識 或 定 義:“ISO/TC 130 addresses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ield of printing and graphic technologies. This field covers all phases of the process, where graphic elements (image, text, line art, pattern and others) are created, manipulated, assembled, communicated, and finally delivered electronic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