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1期

40 覺風 2025 春夏 期刊 曾經忠孝東路走了數十遍,我路過、錯過, 有走進過。「大安覺風」原來在此等著我,等我 一直想學習的:「終活人生」。 當因緣具足時,順利的完成報名手續,開始 了我暮年的學習課程。以前自認為自己的醫學常 識還可以,但是六堂課程上過後,才發現很多的 想法與實務上是有落差的,尤其在「安寧緩和」 這一塊的認知是明顯不足的。 一期生命的結束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但是 在當生活起居無法自理的時候,要如何活得有尊 嚴的「善終」,我想是六十五歲之後,必須很慎 重思考的問題之一。 有幸上了陳榮基院長的課,一位慈悲又和藹 可親的老醫師親自來授課,感動不已。我一直在 自問,陳院長是如何把自己的晚年過得如此精 采?所以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手腳嘴巴能動, 若有機會一定要去醫院的安寧病房當義工,圓我 的夢。如今蓮花基金會給了我成長知識的機會, 成為「終活人生」課堂上的在座學員。 現今的醫病關係不好,常有醫師被告。經常 聽到家屬說:「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 差!」因此,與病人本人及家屬的溝通很重要。 善終或歹死,都應尊重其選擇,來不及說出口 的:道愛、道歉、道謝、道別應即時說出。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精彩的篇 章。如果年輕的病人已是癌末,就如同一隻斷 線的風箏,家屬無法挽留時,不如放手,讓他 (她)乘願高飛,再來圓夢。 緩和醫療並非放棄治療, DNR (不施行心肺 復甦術)也不是放棄病人。在治療上,有機會時 就全力拚救命;而當已無機會時,應追求病人的 尊嚴,讓其減少痛苦,平靜善終。有時急救插管 可能只是延長病人的死亡過程,而非真正挽回生 命,因此需要謹慎評估。醫師應秉持同理心,依 據病人的最大利益進行醫療評估,並提出適當建 議。感同身受、視病如親,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 最有利於病人福祉的決定。 蓮花基金會是全台第一個以臨終關懷為宗 旨,推動生死智慧的佛教公益團體。此團體是 有願景及使命的,醫師對於病人及家屬的情緒 ( Emotional )是給予再保證( Reassurance )或是 支持( Support )。顧慮病人的心情,及對家屬的 關心非常重要。傾聽同理,情緒支持。 生命彷彿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停地在輪 迴。生命的列車,有人尚未踏上就被趕下,有人 坐到中站下車,即使有車坐到終點站,終須一 別。記得同學和我分享一段她的母親在六十歲時 送到急診室的故事,兄弟姐妹們用哀求的方式, 拜託醫生幫母親插管,當醫生拉上門簾的瞬間, 她的母親用眼睛狠瞪她一眼,結果一個星期後, 依然沒有救回。到現在已經過了三十年,他們後 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 陳素綢 大安覺風‧蓮花「終活人生課程」感言 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先生及顧問陳慧慈女士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