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1期

32 覺風 2025 春夏 期刊 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 2024/8/30( 週五 ) — 9/1( 週日 ) 三天 初夏,首次走進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鄰 近忠孝復興捷運站,位於大安路寧靜的巷弄間。 盛夏,週末早晨路上行人稀疏,乘著陽光前來聆 聽藝術專題講座。暑氣將盡之際,參與第 26 屆亞 洲佛教藝術研習營。 研習活動為期三天,從寬謙法師的開幕詞徐 徐展開。常青教授以五代兩宋的巴蜀石窟,揭開 序幕。五代兩宋時期歷經社會變革,佛教界發展 傳佈產生變化,以文人雅士與常民文化為主導的 趨勢逐漸形成。以藝術創作為例,原印度風格轉 化為中國風格,佛教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如祖 師、觀音、儒釋道等,成為開拓佛教藝術的養 分。李美賢教授以敦煌藏經洞舊藏,分享「報父 母恩重經變畫」(絹本)產生的背景,「由於中 國與印度的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思想、價值觀念 和道德禮制等明顯不同」,以致東漢以來,佛教 僧侶與信徒一直積極與儒家的孝道觀念協調和融 合。時值農曆七月,地藏法會在各地舉辦,孝的 體現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特色。即使疑為偽經, 卻能以方便法門善巧運用渡眾。 下午,曹德啟研究員討論敦煌莫高窟第 285 窟,迥異傳統的研究方法,用不同的角度精闢解 說圖像變化,從五百強盜與官匪大戰,談受苦、 聞法到發菩提心過程。陳怡安研究員談佛教宇宙 論與須彌山圖。從原始佛典的記載,可以發現釋 迦佛對於佛教的宇宙觀、世界的存在與否,是避 而不談的,因為這類的問題無助於修行,甚至會 阻礙解脫。及至部派佛教後,佛教的宇宙世界觀 才逐漸被說明完善。講題內容以佛教宇宙論陸續 集成的過程,演示歷代須彌山圖的演變。 第二天議程,由林保堯教授的專題演講展 開,以南朝萬佛寺造像的異域文化,說明印度 東亞暨週邊地域的佛教藝術 2024 第 26 屆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紀實 芳 十一面觀音(韓國石窟庵)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