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1期
28 覺風 2025 春夏 期刊 壹 多樣性與地域性 印度是南亞地區的大國,其地理風貌與風土 文化的極具多樣性,使它成為南亞文明與藝術 的中心。以溫迪亞( Vindhya )山脈和納爾莫達 ( Narmada )河為界,可分為北印度和南印度。 北印度以阿利安系文化為主,南印度則以達羅毘 荼(德拉威族 Dravidian )系文化為優勢。北印 度的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樣貌,存在極大的 差異。印度河流域的西北印度,背後與乾燥的中 亞為鄰,以阿利安人為首,在歷史上,是許多入 侵者的舞台,也是外來文化和印度文化融合的區 域。恆河流域則是天然資源豐富的區域,盛行婆 羅門教、佛教與耆那教等印度本土宗教,擔當古 印度美術的主導角色。 貳 萌發與特徵 紀元前 2500 至前 1800 年左右,以巴基斯坦為 中心興盛的印度河文明,是探求印度美術的起造 者。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黃河等其他古文明 相比,在有關建造物和美術品的大小上,可說是 貧弱的保守性格。此文明的美術品,雖是小像, 但在造形及宗教上,卻具與後世印度美術的具體 關連。如:青銅製的舞踊人像和石製人物的胴體 雕像( torso ),是印度美術偏好舞蹈姿態和舞踏 濕婆( Śiva Nataraja 、舞王、那塔羅闍)的原型、 蓄鬍男子的冥想表情,是笈多時代佛像的先驅。 參 文明的滅亡與復活 印度河文明的造形和宗教性,在文明滅亡 後,卻在時隔 2000 年以上復活了,終至展開,實 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林保堯 4/6 ( 9:00 — 16:30 ); 5/4 、 6/8 ( 9:00 — 12:00 ),週日 林保堯教授主講 在是不可思議。直到紀元前 1500 年,阿利安人入 侵後 1000 年以上,在印度已沒有被稱作美術作品 的造形活動。阿利安人帶來的吠陀宗教,祭司 建造祭壇,舉行讚歎諸神的勸請儀式。認為祭 祀只要徹底執行,就是驅動諸神的力量,神的 偶像是沒有必要的。阿利安人逐漸地自印度河 流域移往恆河( Gañgā )流域,與土著混血,到 紀元前 500 年前後,於此形成都市文化和國家。 在恆河文明的時代,商業交易和手工藝發達, 在宗教上開始懷疑婆羅門祭祀的萬能主義。喬 達摩 · 佛陀( Gautama Buddha )(釋迦 Śākya )和大雄 ( Mahāvira )的出生,對婆羅門提出異議,開啟佛 教和耆那教的時代,婆羅門則盛行編篡《奧義書》 ( upaniśad )的哲學書。 肆 美術活動開始 印度美術的開始,應始於孔雀王朝阿育王時 代(在位時間約前 268 ~前 232 左右)。阿育王表 明以法統治,在印度各地建造阿育王柱( A oka Pillar )「一支石柱」的紀念柱。又,阿育王開啟 釋迦入滅後納藏舍利的最初八座窣堵波( St ū pa 佛塔),在各地建造許多窣堵波。佛教美術的真 正開始,是其後的巽伽王朝( Śunga Dynasty )以 及薩塔瓦哈那王朝,在窣堵波周圍建造欄楯和塔 門並施以浮雕裝飾而興起的。著名的大塔,依時 序,有山奇二塔、巴弗大塔、山奇大塔(一塔) 以及山奇三塔等。當然,佛教美術的蓬勃發展, 背景在於佛教根植於人們之間,還有繁榮的商業 活動和發達的貨幣經濟,以及專門的工人組織和 工房等。 大安覺風藝文講座 印度初期佛教美術 濕婆舞王(馬都拉斯邦立博物館藏)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