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1期

23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原始佛教以來, 根本的法義。但「無常」,為什麼會因果持續? 「無我」是誰在輪迴生死?誰在證聖解脫? 大家常說「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 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所作的業不是在當下就 已剎那滅去了嗎?可是縱經歷百劫、千劫,只要 還沒有抵償果報,它是永不消失的,可見得業是 存在的。業既存在,可是又說諸行無常,這是怎 麼回事呢?業用什麼方式,以什麼形態,來延續 至果報呈現的時刻呢?業與果之間,沒有一個聯 繫者嗎?如果沒有聯繫,業與果報之間的延續性 如何成立?唯識學是大乘後期二大唯心系思想之 一,唯識學重於論典,重思辨分析,深受原始佛 教與部派思想影響。 將依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的脈絡,探討 唯識學思想的建構,是來自原始佛教緣起教說 中,心為主導性的含蓄唯心說,並延續在部派佛 教裡,對生死流轉中輪迴主體的探討,及業果相 續中業力、記憶任持等問題的解決。讓我們對佛 教的基本教理、修行要目與方法次第,有更深刻 與總體的認識。 三、「傾向菩薩的聲聞分流—部派佛教的 發展」 7/27 ,週日, 10:00 — 16:30 印順佛教基金會董事長 圓波法師 佛陀滅後百年後僧伽雖仍和合但也必然存在 各種差異。種種異說漸起,佛弟子取捨異說、融 通異說,思想、愛好的不同,終於漸漸分化而各 學派繁興。 僧伽團體中隨著個人的性格與愛好,從事不 同的法務,比丘們有不同的名稱,多聞者與多聞 者俱、持律與持律者俱、論議者與論議者俱,而 且物以類聚,佛世已有了不同的集團傾向。這種 傾向也促成了此合彼離,分合的世間常事。 佛弟子依於傳承所學的傳說,如佛及弟子之事 跡,甚至世俗之傳說,佛弟子難以把握是史實或是 妄說,只好看待為史實而求其不違背教理;傳說仍 不斷傳出,教法亦變化而難於追究考察源流。 而佛弟子就算所依之教典、所研究的問題相 同,但觀點不同,論法不同往往也導致結論差 異。倘若立論合理正當,教內異說也不妨礙真理 的體悟,實在也不必過於自是非他。學者對於於 貫攝、簡別之中,越來越離合錯綜,學派也日漸 多起來。 到阿育王時代,佛教由於政治力量的推崇而 日漸隆盛,佛教也漸漸從重內學轉向重外化,內 外諍辯逐漸增多,需要提供理論的說明,於是理 論日漸發達。而外在環境文化之熏染,有來自西 北山地,甚至來自強盛的希臘、波斯之文化。恆 河流域從來是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地方,佛教 必然會受到環境文化的影響向於分化! 佛教的僧團制度,以小區域為獨立之單位。沒 有權力統一之組織機構,只有文化、道德上的精 神聯繫。佛教重自由、德化,並不勉強為了和合而 和合。但即使分開發展,如《四分律》所言「此僧 也,彼僧也,如析金杖而分分皆金」。學派思想的 分化,也跟佛教崇尚自由的僧團制度有關。 在部派佛教的發展下,各種思想也愈趨豐 富。例如「法身」的思想,《異部宗輪論》說到 功德法身,這是從道諦開展出來的。《增一阿 含》說到的理性法身,這是從滅諦開展出來的。 後來大乘的法身也有兩種法身就是依這兩個脈絡 而來。部派佛教的發展正深遠的影響大乘佛教。 大安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