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81期
16 覺風 2025 春夏 期刊 釋諦玄 唐代與佛教淵源極深的文人眾多,其中較少 被討論的文學家包括梁肅,他對佛教有獨到的見 解,特別是對天台宗的研究與詮釋具有深遠意 義。梁肅( 753–793 ),字敬之,是唐代著名的 文學家和思想家,在其創作與思想體系中有深刻 佛教信仰。梁肅的佛學著作包括《刪定止觀》一 書,將天台宗經典進行整理和簡化,還提出了獨 到見解,展現了文人對宗教哲學的關注與貢獻。 天台宗創始人智顗的經典著作《摩訶止觀》 篇幅宏大,語言深奧,普通學者或修行者往往難 以深入理解。梁肅作為文人,為了讓天台思想更 易於傳播與接受,將《摩訶止觀》刪繁就簡,編 寫成三卷的《刪定止觀》。這一改寫不僅保留了 天台宗核心的止觀思想,還體現了文人在詮釋 宗教經典時的獨特視角。內容既注重思想的完整 性,也強調表達的簡潔性,使天台思想更便於後 人學習。 梁肅對「止」與「觀」的闡釋 在《刪定止觀》中,梁肅保留了天台宗止觀 修行的核心內容,即「止」與「觀」的雙修,並 特別強調定慧平衡的重要性。他在《刪定止觀》 中寫道: 「夫止觀何為也?導萬法之理而復於實際者 也。實際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復 者,昏與動使之然也。照昏者,謂之明;駐動 者,謂之靜。明與靜,止觀之體也。在因,謂之 止觀。」 梁肅指出,「止」是使躁動的心性安定下 來,「觀」是讓模糊的認知變得清晰,兩者結合 是修行的根本。他認為止觀是為了導引萬法之理 梁肅與佛教 而回歸於實際,實際即事物的本性,但人因昏惑 與躁動而無法回歸。止是靜止躁動,觀是照亮昏 惑,靜與明就是止觀的本質。這一論述表明,梁 肅不僅傳承了天台宗的核心思想,還在此基礎上 融入了實踐價值,使修行方法變得更加有層次 化,成為更加深奧的理論。 改進對《摩訶止觀》的學習方法 梁肅不僅致力於佛學的傳播,還對學習的過 程提出了見解。他認為,學習者應克服內心的障 礙與外在的紛擾,才能真正領會學問的核心。他 特別強調,面對《摩訶止觀》這樣篇幅宏大的長 篇著作,一般人通常是不能領會,所以佛法難以 發揚光大。梁肅指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 而學之,又其次也。夫生而知之者,蓋性德者也; 學而知之者,天機深者也。若嗜欲深,耳目塞,雖 學而不能知,斯為下矣。今夫學者,內病於蔽,外 役於煩,沒世不能通其文,數年不能得其益。」 內文是指,最上等的人,是生來就懂得像 《摩訶止觀》這麼深奧經典的人,是因為他們的 本性中具備良好的德性。次一等的人,如果還能 透過學習而懂,是因為他們的天性敏銳。但如果 一個人慾望太深、耳目被蒙蔽,即使學習也無法 真正明白,這樣的人就屬於最低的層次了。現在 的學習者,往往因為內心被障礙困住,外在又忙 於繁瑣的事務,終其一生無法理解《摩訶止觀》 的核心,甚至學了多年也沒得到實際益處。所以 佛教思想無法廣泛地傳播,梁肅因此感到憂心。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梁肅重新整理天台經 典,也整理了《摩訶止觀》的核心大綱,刪減冗 唐代文人對天台哲學的見解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