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8期
46 覺風 2023 秋冬 期刊 47 志 工 園 地 覺風香積志工素描 月現 圓滿功德味 志工發心 護持道場 自從覺風佛教藝術園區生根於北投,在蘇雄 洲師兄的倡議下成立志工團,至今歷時 10 年的進 程,陸陸續續加入許多的志工,奉獻心力,展現 所長,目前計有下列組別:法務組、接待組、環 保組、廣宣組、金剛組,以及香積組。組員們, 依法會,例行課程,寒暑假慧學,特別活動所需 求,分工後克盡職分,將各項工作臻於完美。 香積組目前有 11 位組員,分別輪值一日到整 周不等,或是機動的共聚大寮,為大型活動做多 日的準備、進行烹飪、收拾場地。本期側寫發心 轉食輪的付出,並感謝過去參與、現在持續奉獻 心力的香積志工。 大寮雖簡 美味連連 覺風基金會初到北投時,大寮在今辦公室的 一隅,再遷搬到目前辦公室外樹下的角落,淑貞 與梅香師姊都曾經歷過烹調需要撐傘、戴斗笠的 時光,彼時的日影、樹葉,雨水似乎都在一旁稱 許:好手藝,好味道,好發心的菩薩。一直到 目前,大寮裡仍然冬寒夏熱,而不變的是美味連 連,營養健康兼具色香味。 梅香師姊 花生豆腐 梅香師姊住在園區附近,已經茹素 30 多年, 看到覺風香積人手不足,立即投身幫忙。覺風之 前,就在法鼓山分院—中華佛教文化館擔任香積 10 幾年。所以她目前每周二在覺風,每周五在文 化館輪值烹調,還要接送孫子,為家人準備三 餐,可說是千手觀音,從容施愛心。 長期持續到覺風上課的學員,必定品嘗過梅 香師姊的一道料理 --- 花生豆腐,嘗過之後是意猶 未盡之感。這道料理不是一時二刻的即時之作, 前一天先將花生泡軟,再磨成細粉,添入玉米 粉、地瓜粉,攪拌後靜置放冰箱,隔天中午就成 為一道消暑、入口即化的祛暑佳餚。 即使廚藝已經如此精湛,梅香師姊還是持續 的學習,例如觀看 YOUTUTE 的頻道,讓烹調方式 更加的多元。她也觀察學員們的取菜,如果有一 道菜剩的比較多,就會檢討是哪一處的環節出問 題,做為下次的改進依據。 梅香師姊說她的心願,就是能讓更多人茹 素,不再與眾生結惡緣,品味蔬食的真味,因此 她樂於奉獻時間體力。這般的柔軟心,這般的行 動力,令人讚歎。 淑貞師姐 志工為職 在覺風大寮,常常聽到香積組長—淑貞師姐銀 鈴般的笑聲,從松江路的覺風學苑,一路傳到貴子 坑旁的園區,是香積中年資最深的志工之一。 在孩子就學期間,淑貞師姐是學校裡的愛心 媽媽,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懷;也跟隨 同修去各道場護持,歷時多年。除了在覺風香 積組,淑貞師姐是許中華醫師芸生會的志工, 近則到聯合醫院門診處,遠則到台東協助許醫 師三天以上的義診。數十年來將此身心奉獻社 會,也不忘記充實才華,持續的在社大學習書 法,寫得一手好字,而同學淑芳師姐後來也一 起到大寮服務。 淑貞師姐過去和同修到餐廳吃飯,回家後就 能做出八成以上的相似味道;起初只能煮給家人 吃,來到道場發現也有煮給上百以上人數的能 力。相信這是菩薩發心,善願力的成就。 而今,淑貞師姐說她的烹調趣向於食物原 味,講求自然,不多做人工調味。其中,匏瓜煎 餅,就是她的「手路菜 」之一。匏瓜礤成簽條 狀,和上麵粉,加一點鹽巴,然後就是耐心的熱 鍋,添油,將分團約掌心大的份量,鋪排鍋底, 適時的翻面,直到金黃,往往一站就是一小時, 一大盤匏瓜煎餅,甫上桌立即見底。原味之醇, 就是淑貞師姐的「美力」布施。 觀明師姊 大寮總監 觀明師姊生長在高雄港都,退休後在法玄師 父力邀之下,來到覺風成為全職的香積志工,迄 今 8 年,稱她是大寮總監,名實相符。因為每天的 作息,上午與師父一樣早起,師父作完早課,觀 明師姊也準備好早餐。早餐收拾後,就是到山下 菜市場北投、新北投採購食材。她說她只知道這 一條路線,其他的地方不熟悉。而在市場裡,她 一趟趟把購買的物品提到摩托車邊,再一起載回 覺風,寒風裡,酷暑中,她總是說不辛苦。在大 寮裡跟著輪值志工,又挑又洗又切又煮,並觀看 時間叮嚀當日主廚下鍋、擺盤,並估計菜量是否 足夠,發現若有不足,立即增補。 當午後輪值志工一一回家,下午臨時訪客的 點心,以及藥石均是由觀明師姊一手準備,炒米 粉、煎餃、麵線、湯品、小菜、水果,樣樣可 口。而她總是謙稱不會做菜,「無啦,黑白煮 啦!」觀明師姊說話輕聲細語,園區內的瑣事總 是默默撿起來做,乃是自承重不宣揚的模範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