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8期
活 動 迴 響 35 34 覺風 2023 秋冬 期刊 重點五 觀死屍九相就可以去除四顛倒。前一日至五 日,有親友守候,但不淨穢物流出、惡臭,是「不 淨觀」;過六、七日,鳥獸來食,乃至與土同色, 是「無常觀」;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說因 緣生,不自在,是「無我觀」;觀身相如此,無一 日可樂,若有著者,則生憂苦,是名「苦觀」。 四、小結 《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釋 經論,每每對於《經》中所缺的,能發揮補充強 化之效,身念處的修學次第即是一例。《經》 《論》同時修習,對比研讀,能獲致相當多的體 會與發現。在此特別感念寬謙法師,師講授《大 智度論》已超過六年,幾乎按厚觀院長講義一字 一句,細細教授,讓末學得以深入經藏。得此難 信之法、值此難遇之師,祈願更多同修,把握契 機共游法海,不要錯過。 4. 若任何一種觀身法都可解脫,揣測四威儀、入出 息、四大假合等,都因觀相相生滅、相相相續, 而當中無我、無我所而解脫。所以,《經》並未 強調身念處的目的在所謂「觀身不淨」。 二、《論》身念處重點 《論》對於前述七種身觀提出底下幾個重點: 重點一:次第說 (一)前行 1. 安身,前面四威儀、若來若去兩種觀,在正知 住,令身安詳,是安身的方法。 2. 安心,第三種入出息觀,修持息念,破心散 亂,所以是安心的方法。 (二)正修 1. 觀內身未壞 ( 未死 ) 時之不淨,包含第四種的四大 假合與第五種身三十六物,都屬於內觀法。 2. 觀外身敗壞 ( 已死 ) 之不淨,第六種棄死人屍屬於 外觀法,如何由外而內作內身中循身觀?必須透 過「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來推導。 重點二: 前方便中的四威儀有所謂行禪,但轉 入正修時,只能坐禪或立禪,不可臥禪或行禪, 因為「臥則懈怠,身不動故,心亦不動;行則心 亂,身不靜故,心亦不靜。」 重點三: 觀四大假合,用的是十八空裡的「散 空」智慧,破析四大及所造色,可以達於無我、無 我所。 重點四: 兩種不淨觀,分別應用在利根人與鈍根 人。觀三十六物,利根人到此即生厭患 ( 此身 ) ;鈍 根人結厚 ( 煩惱重 ) ,觀死人已壞,可畏、可惡。 張冠雄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 我」是一般佛弟子常常琅琅上口的,然而對於四 念處的理解,卻非一般。在《大智度論》卷 19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論道,「凡夫未入道時, 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顛倒,諸不淨法中淨顛倒, 苦中樂顛倒,無常中常顛倒,無我中我顛倒,破 是四顛倒故,說是四念處」。眾生亂心顛倒,誤 以為身是淨、受是樂、心是常、法有我,為破常 樂我淨,故佛提出四念處以為對治。 四念處的修持並非南傳佛教所專擅,對於四念 處修行重點與次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 智度論》中對身念處探討甚多,因此,末學擬梳爬 整理,供有意修習四念處者參考,間或有個人之見 解,亦請識者不吝指正。本文以《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 ( 以下稱 : 經 ) 卷五〈 19 廣乘品〉、《大智度論》 ( 以下稱 : 論 ) 卷 48 〈釋四念處品第 19 〉之詮釋為主 軸,並參採《經》卷 24 〈 78 四攝品〉。 以下段落依序是《經》身念處重點,《論》 身念處重點,身念處最常遇到的疑問與小結。 一、《經》身念處重點 《經》中提出七種身念處的循身觀法,分別有: 1. 觀四威儀,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 臥時知臥。 2. 觀若來若去,屈申俯仰、服僧伽梨、執持衣 缽、飲食、臥息、坐立、睡覺、語默、入禪、 出禪,亦常一心。 3. 觀入出息,知入出息,知入出息長,知入出息短。 4. 觀四大假合 5. 觀身三十六物,從髮至膜。 6. 棄死人屍,青瘀膨脹到膿爛等九相。 7. 結合四聖諦《經》卷 24 〈 78 四攝品〉,觀內 身循身觀…,觀身集因緣生、觀身滅、觀身集生 滅;行是道,無所依,於世間無所受。 《經》中一開始談身念處即言,「 菩薩摩訶 薩內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外 身中、內外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 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 」。末學認為這裡 有四點,或值得留意與探討。 1. 「循身觀,亦無身覺」,是否指身念處應以 三三昧中的「無覺有觀」,向二禪的定來起 觀?至於無身覺,不起怎樣的覺知或念頭? 《經》雖未提,但《論》有解釋, (1) 這個身是 一、是異? (2) 這個身是淨、是不淨? (3) 瞋恚 ( 想 到過去曾被他人或誰所傷害 ) 。 2. 《經》強調以不可得故,即不可懷抱任何有所 得的心來修持身念處;佛陀曾宣示四念處為涅 槃法,而這或許不啻是給欲求涅槃、以有所得 心修持四念處者的當頭棒喝。 3. 《經》在解釋前述七種身觀時,無論哪一法, 結尾都說「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似乎 意指這七種觀法都可以解脫,所以沒有強調應 先修什麼,後修什麼。 法曜法師主法〈四無量心〉禪修(左二為冠雄師兄) 《摩訶般若經》與 《大智度論》的身念處初探 《大智度論》課程心得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