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8期
32 覺風 2023 秋冬 期刊 33 在當今漢傳佛教中最大型的法會儀式便是水 陸法會,水陸法會與其他佛教儀式中,在畫像懸 掛有其特別之處,便是在壇場中懸掛奉請十方法 界的圖像,該圖像也就是常稱的「水陸畫」。漢 傳佛教水陸儀軌出現「北水陸」與「南水陸」的 區別,並非地域性的南北劃分,而是在思想上劃 分,所依據的儀文版本有明顯差異,依據儀文所 產生的畫作便有「北水陸畫」與「南水陸畫」的 差別。從明代的「北水陸」系統約有 150 至 200 幅 左右,明末祩宏改革南水陸儀軌,加上清代、民 初祖師改革使得今日「南水陸」系統依據儀軌以 73 至 75 幅為常見定規。 歷代所依據的水陸儀軌文本不同,也就產生 不同體系的水陸畫作,主要分為南、北水陸畫,而 今漢傳佛教所舉行的水陸法會,其儀軌是南水陸體 系,此體系出自南宋志磐、明末祩宏、清代儀潤與 咫觀、民國初年法裕一脈所修訂儀軌。而延續至今 南水陸,儀軌文本與水陸畫無法對應的情況甚為嚴 重,反映出明清時以來佛教造像史的衰敗,當今如 何繪製出與水陸儀軌契合的水陸畫,建構臺灣佛教 藝術話語權是個重要課題。面對此問題要如何的解 決,筆者十年多前因為研究關係接觸到水陸儀軌與 水陸畫,在研究歷程上發現,無論南北水陸畫,都 無法與儀軌完整對應上的問題自古持續至今,畫作 神祇內容不合乎傳統佛像法度,因此產生想繪製一 套南水陸畫的想法。 本身自幼學習書畫藝術領域,將自身水陸研 究與畫作結合,為臺灣的漢傳佛教藝術盡一份心 曠濟三界 海納十方 陳俊吉的佛教水陸畫創作 陳俊吉 ╱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主任 力。雖然有此想法,但因為事務繁多,實在無多 餘時間進行水陸畫創作。後來, 2015 年開始抽出 閒暇,著手身邊相關南水陸畫作與資料整理,並 行進行相關畫作起稿,直到了 2017 年底才完整 相關底稿, 2018 年便進行相關水陸畫工筆畫的繪 製,一直描繪到 2021 年中才將所有的作品完工, 完成此堂水陸畫。 這一套水陸畫作即將在覺風道場展出,並在 今年底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之,使大眾可以觀賞 水陸畫,獨特的佛教藝術宣教廣度有情本質,同 時安排二場課程,講述水陸儀軌與畫作的歷史流 變、筆者創作思想、畫面的內容解析,作品與儀 軌之間的聯繫等。期望以丹青與大眾廣結善緣, 並且藉由畫作助佛宣化,使法輪常轉。 最為著名。該像雕刻在深黑色的石頭上,眼窩深 凹,喉部中央至上胸處有一顆顆突起的骨節,展 現釋迦太子為法忘軀的堅毅精神。而在印度本 土,迄今沒有發現瘦骨嶙峋的苦行像。 儘管經歷了各種苦行,釋迦太子仍舊無所 得。究竟要如何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呢?於是 釋迦太子回憶 起幼年時 曾坐在 千佛化現 3-5 世紀 白沙瓦博物館藏 苦行者向佛陀問難 2-3 世紀 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藏 閻浮( Jambu )樹下,進入初禪的情形,遂放棄苦 行,開始攝食並邁向解脫,最終得到漏盡通。在 稍晚的版本中,對於此事有更詳細的描述,並加 入釋迦太子見到農耕人殘殺蟲蟻,起慈悲心,思 惟離苦而進入禪定的內容,即眾所周知的「樹下 觀耕」。在印度本土僅有一像例,可能是表現此 題材,但已殘損嚴重。相反地,在犍陀羅地區卻 有數例造像表現此題材,以白沙瓦博物館收藏的 像例最為著名。該像臺座浮雕著農耕的人們,像 上有垂覆的葉子,證明此像為「樹下觀耕像」。 該像雙眼垂視,手結禪定印,軀體飽滿自然,與 瘦骨嶙峋的苦行像形成強烈的對比,暗示著邁向 解脫必須以不落二邊的方式進行修行。 在犍陀羅地區還出土有諸多手結禪坐印,結跏 趺坐的佛像。這些佛像輪廓清晰,面容清秀,幾無 例外地,眼部皆作半掩狀,流露出內在的寧靜與安 穩,這是犍陀羅佛像獨有的特質。此外,在犍陀羅 地區也出土數量甚多關於佛陀展現神變的雕像,如 化現諸佛的「千佛化現」以及佛陀肩部雕出焚燒火 焰,足下有水流的神變像。如《大智度論》所云: 「菩薩以禪波羅蜜力得神通……菩薩入禪波羅蜜 中,除諸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 其心調柔,一一禪中行大慈大悲……」對於佛教而 言,所有的神通變化,皆是在甚深禪定後伴隨著光 明,自然顯現。或許犍陀羅地區也曾流行著禪修的 實踐活動,並深深著迷於表現進入甚深禪定以及顯 現神通變化的佛造像。 時間: 10/8( 日 ) 、 11/5( 日 ) , 9 : 00~17 : 00 地點: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 主講:陳俊吉老師 術 巡禮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