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8期

30 覺風 2023 秋冬 期刊 31 犍陀羅,為梵語 Gandhāra 的音譯,又譯作 健馱邏、健陀羅、犍陀衛、乾陀羅等,位於今印 度西北部的斯瓦特谷地( Swāt Valley )及喀布爾 河( Kabul River )流域。即便不是佛教藝術的愛 好者、研究者,可能或多或少都聽過或見過犍陀 羅出土的佛像,並對其寫實、健碩的風格印象深 刻。十九世紀初,新帝國主義( New Imperialism ) 席捲歐洲,以英國及法國學者為首,接連在印 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進行考古發掘,除了 對於印度古代文明的濃厚興趣外,更懷抱著尋找 古代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 )遠征的遺物,證明希臘化文化為世界文明根 源的企圖。 隨著近代西方海權的興起,西方探險家陸續 於印度西北部發掘出具有希臘•羅馬風格的雕 像。此後,在不斷地發掘下,出土了數量頗多的 佛像以及雕有佛教故事的建築殘件,證明此地 曾受希臘化文化之影響,以及當時佛教文化之興 盛,歐美各國公私收藏單位,無不競相以收藏有 犍陀羅作品為傲。可惜的是,早期的發掘工作大 多基於尋寶者的心態進行,並未保留考古斷代所 需的種種資訊。二十世紀初期,時任印度考古局 局長的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爵士( Sir John Hubert Marshall, 1876-1958 )針對位於犍陀羅東 南側的塔克希拉( Taxila ,又譯作怛叉始羅)進 行系統性的考古發掘工作,並對犍陀羅佛教藝術 進行分期。貴霜王朝統治時期(一至三世紀) 為前期,笈多王朝統治時期(四至六世紀)為後 期。今日犍陀羅藝術研究仍受其影響甚深。而後 陸續有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的學術調查隊 進行考古發掘與調查,犍陀羅藝術的歷史逐漸展 露在世人面前。此地因政治情勢動盪不安,相關 的學術活動僅能就早期歐美、印度等各大博物館 之收藏品展開。直至近年中國「一帶一路」的倡 議下,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國開始有諸多交流 活動,尤其是 2023 年在北京故宮舉辦的「譬若香 山:犍陀羅藝術展」,大眾能夠再次見到完整的 犍陀羅藝術。 儘管迄今對於犍陀羅藝術的研究已有長足之 進展,然而仍有諸多未能解答的謎團。如犍陀羅 地區各個出土文物的絕對年代,關於佛像起源的 問題、甚至是佛教學者關心的大乘佛教之起源與 犍陀羅佛教的關係等等。此類難解的問題,一時 半刻難有定論,不妨暫且擱置,就現存可見之文 物,發揮一些想像力,串連一個關於佛教禪定與 神變的軼事。 十九世紀末期,在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北部 的吉爾吉特( Gilgit )陸續發掘出書寫在樺樹 皮上的梵文佛典寫本,內容多元,如廣為人知 的《妙法蓮華經》的寫本,證明大乘佛教曾在 此流傳。其中一份寫本,抄寫著一位名為薩遮 ( Sātyaki )的耆那教徒請教佛陀關於修身 與修心的內容: 當時佛陀在毘舍離外出乞食 時,薩遮前來向佛陀問難。薩遮說 道:有些修行者修身而不修心,有 些修行者則是修心而不修身。薩 遮認為比丘屬於後者。佛陀告訴 薩遮,佛陀及其弟子是修身且修 心者,並講述了自身尋求解脫的 過程。佛陀說:他曾向二位仙人 學習,修得無想定及非想非非想 定,但二種定境皆不足以達成無 上正等正覺,於是釋迦太子轉往 尼連禪河( Nairañjanā )邊,獨 自修習脹滿定及無息禪的苦行, 並且食用極少量的食物。該寫本 中提到,釋迦太子的身體因而變得消 瘦、憔悴,其肢體變得像樹藤的枝節、雙 目像井中的水星、肋骨像草棚的椽子、脊 椎像一串念珠,當時有天人來到,見到 釋迦太子時,說道這是黑色的喬達摩。 巧合的是,在犍陀羅地區出土數件 苦行像,以拉合爾博物館收藏的像例, 尋繹佛教造像源流 禪定與神變:犍陀羅佛教藝術一瞥 陳怡安 梵文法華經 6-7 世紀 巴基斯坦 Gilgit 出土 佛陀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2~3 世紀 Paitāva 出土 法國集美美術館藏 術 巡禮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