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78期

26 覺風 2023 秋冬 期刊 27 今年西元 2023 年,適值覺風年度活動「亞洲 佛教藝術研習營」第 25 屆,這代表此研習活動的舉 辦,已持續經歷了 1/4 個世紀。 1/4 個世紀,見證覺 風對於推廣佛教藝術的堅持,也具體地展現覺風的 精神,誠如寬謙法師所言:「我用佛法推廣佛教 藝術,用佛教藝術來弘揚佛法。」這樣的信念正是 法師創立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的初衷。 30 年多 前,台灣的社會環境逐漸開放,因此寬謙法師結識 諸多歸國的老師們,開始將佛教藝術推廣與社會大 眾。 30 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科技都有很大的 變化,但寬謙法師仍一本初衷,不畏艱難地持續地 舉辦佛教藝術研習營。本屆研習營開幕式,擬請寬 謙法師帶領我們回顧這段歷程,並展望未來。而 30 年來不斷支持覺風的林保堯教授,也將於研習營的 第二、三天,以專題演講的形式,帶領大家一同前 往佛教藝術的根源之一「印度巴弗大塔」,為大家 介紹關於釋迦佛一生的浮雕故事圖。 本屆亞洲佛教藝術研習以東亞地區為範疇,依 三天議程分為三個子題:「中古佛教藝術與信仰」 (第一天)、「佛教藝術的區域發展與交融」(第 二天)、「佛教圖像典範的建立」(第三天),以 下略作介紹說明。 中古佛教藝術與信仰 第一天的研習主題有:北朝的刻經藝術、初唐的 四川彬縣大佛寺、玄奘與道宣、及五代宋之前的敦煌 水月觀音等講題,時間橫跨中國南北朝到五代。 研習活動上午的第一講,首先由常青老師講授 〈彬縣大佛寺的造像與其影響力〉。陜西彬縣大佛 寺石窟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下敕開鑿的,後經歷高宗 以下諸朝,該石窟群的作品反映著大唐盛世的造像 樣式、風格演變以及精神面貌。第二講次,由倉本 尚德老師講授〈道宣與玄奘〉。道宣與玄奘法師皆 是初唐佛教的代表人物,前者可說本土僧人,後者 則是自印度求學歸國的僧人,分別代表不同的佛教 團體。太宗時期,玄奘如同國師地位崇高,太宗逝 世七年後,當時長安第一的西明寺落成,竟然是由 隱居多年的道宣律師擔任上座而不是玄奘,其間究 竟發生什麼事情?對於此後佛教有何影響?倉本尚 德老師將透過碑文及史籍,重建這段精彩的歷史。 下午,第一講次,由郭祐孟老師講授〈文字般 若千古傳─北朝刻經藝術〉。中國刻經藝術實為 千古傳唱的大般若曲,本講次擬以「摩崖刻經」、 「石窟刻經」、「石室藏經」三類不同方式的刻經 來做介紹。下午第二講次,簡佩琦老師以〈從圖像 與文本談敦煌水月觀音之信仰型態〉為題,說明 「水月觀音」造像型態及其意涵的演變過程。 佛教藝術的區域發展與交融 第二天共有四講。上午二講次的主軸是韓國佛 教藝術,下午講次則有,〈清代關公信仰在蒙藏地區 的流傳〉,及據大理國( 937-1254 )傳世的唯一畫卷, 〈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以下簡稱〈畫梵 像〉),介紹南詔、大理國的佛教信仰。 在韓國佛教的宗教活動,多依程序嚴謹的儀 軌進行,不論是梵唄、演奏各種樂器、敬獻舞蹈 等等,皆是以佛畫為儀式活動的中心。上午第一 講次即由鄭明熙老師以〈韓國佛教儀式與大型佛 畫:掛佛〉為題,講授儀式與佛畫的關係。第二 講次,陳明華老師講述韓國的山神信仰,山神在 朝鮮後期被賦予等同羅漢的地位,並轉化為朝鮮 佛教敬奉的神祇。 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以雍和宮為紐帶,關 公信仰開始在北京、蒙古等地區的格魯派中興盛 起來。在蒙藏地區流傳的關公信仰,常與藏族英 雄格薩爾王相混淆。本講次鍾子寅老師據與關公 有關的唐卡,介紹關公信仰在蒙藏地區的流傳。 2023 第 25 屆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 東亞地區的佛教信仰、藝術、發展 覺風課務組 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畫梵像〉有 四段,第二段描繪的佛教圖像種類繁多,內容豐 富,是該畫作的主體。本講題,李玉珉老師將依 據〈畫梵像〉的觀音和大黑天圖像,介紹南詔、 大理國佛教信仰的地方特色。 佛教圖像典範的建立 第三天的講次,包含古典以及近代形成的佛 教圖像典範。 1980 年代以後,六世紀山東青州出 土的佛教造像,進入藝術研究與市場活動的視 野,早已為收藏家、藝術經紀人、博物館策展 人、學者們所熟知,並於 90 年代末至 2010 年之 間,成為學術界的新興題材與藝術市場的熱門品 項。在〈青州造像:廿一世紀國際藝術品牌的形 塑〉講次裡,簡鸝媯老師將以青州造像為例,爬 梳以考古出土品項為中心的「藝術品牌」形成過 程中,收藏家、藝術經紀人、博物館策展人、學 者扮演的角色。 《華嚴經》描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 廣受世人熟知。然而,該故事是如何成為獨立的 「五十三參圖」。陳俊吉老師將於〈宋代五十三 參的造像形成與發展〉講次裡,說明「五十三參 圖」的形成過程。 在〈佛教藝術中的醫療與星象〉講次,鍾碧 芬老師將以《時輪經》為主,輔以西藏曼唐(西 藏醫學唐卡)與星曼,深入淺出地介紹佛教藝術 中的星象與醫療。 最後一講次,楊麗貞老師將以巴黎和倫敦收 藏的敦煌流出的文書與圖像為主,重新還原這些 佛教藝術品當時的繪製動機、環境、信仰,以及 做為許願供品後在寺院的用途。楊老師認為信徒 為五種目的而製作佛畫:為生者祈福、為逝者造 功德、祈求病癒、鎮宅保平安、及法會懸掛;因 而遺留眾多可貴的佛教繪畫。 華嚴寺豫修齋情景,朝鮮 1653 年,國寶,求禮華嚴寺藏 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 Workshop on Asian Buddhist Art 2023 第 2 5 屆 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