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風期刊 77期

16 覺風 2023 春夏 期刊 釋諦玄 佛教在中國的轉化 以六世紀時禪修吐氣方式轉變為例— 佛教本以修行為主,根本的目標是領悟解脫之 道,得到涅槃寂靜的最高境界。對於世間無常的生 老病死,視為自然生滅的過程。因此保養身體或預 防疾病,並非是佛教最終究的目標。然而身體老化 衰退和疾病纏身之際,不免令人產生憂愁痛苦,而 且增加內心的煩惱,無形之中造成修道的障礙。因 此從古印度的佛陀時代,佛經中就有提到調養四大 假合之色身的論述。但是,必須注意的是佛教強調 把色身照顧好,是因為我們成道要靠它,並非把保 養身體當成最終極關懷的主題。 然而佛教在中國發展,逐漸融合中國傳統醫 療技術,並且也因為受到了道教學說的刺激。魏 晉南北朝以後,佛教論典漸漸地增加有關於醫療 的討論,較為顯著的例子是天台山國清寺的智顗 禪師 (538–597) 。天台智顗的禪修著作中,多次 論述病相、病因及治病的方法。其中較完整的有 《摩訶止觀》第八卷之中的〈觀病患境〉章。這部 著作比其他智顗的著作的篇幅還要長,論點也比 較完整。此為智顗晚年的在荊州玉泉寺宣講,其 弟子章安灌頂筆記。由於它的內容非常獨特,所 以本文以《摩訶止觀》為中心,比較梁代陶弘景 ( 456-536) 《養性延命錄》的〈服氣療病篇〉,淺 釋中國的醫療理論如何轉化於佛教的禪修中,這 樣的融合不僅改變了原來傳統印度佛教的止觀法 門,而且也改變了禪修中呼吸的方式,背離了原 來佛教的入出息觀,使得禪修方法上產生巨大的 變化。 《摩訶止觀》所論述的用氣治病法,特別提 出:「用氣治者、謂吹、呼、 、呵、噓、 。皆 於脣吻、吐納、轉側牙舌。徐詳運心、帶想作 氣。」值得注意的是,這六種方法均為吐氣,陶 弘景所編著《養性延命錄》的〈服氣療病篇〉就 有提及:「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 呬,皆出氣也。」它們的要點是運用吐氣時六種 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齒、喉產生不同型狀 和位置,進一步影響人體內部不同的臟腑。古代 早期養生學《養性延命錄》裡也清楚明瞭地解釋 每一種吐氣都各自對應心、肺、脾、肝臟:「凡 病之來,不離於五臟,事須識相。若不識者,勿 為之耳。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呼吹二氣出之; 肺臟病者,胸背脹滿,噓氣出之;脾臟病者,體 上遊風習習,身癢疼悶,唏氣出之。肝臟病者, 南宋 張思訓 天台大師智顗像 軸

RkJQdWJsaXNoZXIy MTYyNDg4NA==